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1366.“哈兰死在他父亲他拉面前,就在他的出生地迦勒底的吾珥”表示内在敬拜被抹除,成了完全的偶像崇拜,这从“哈兰”、“他拉”、“出生”、“迦勒底的吾珥”的含义,以及经上说“他死在他父亲他拉面前”清楚可知。至于内在敬拜被抹除,不复存在,情况是这样:教会无法在任何民族当中重新出现,除非它被彻底毁坏,以至于它的内在敬拜中没有一丝邪恶或虚假存留。只要它的内在敬拜中有邪恶存留,那些构成其内在敬拜的良善和真理就会受阻。因为只要邪恶和虚假在那里,良善和真理就无法被接受。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那些出生于某种异端,并确认虚假,以至于完全被说服的人即便有可能,也很难被引导接受违背其虚假的真理。但对于不知道何为信之真理,却过着仁爱生活的外邦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这就是主的教会无法在犹太人当中恢复,却能在没有信之知识或认知的外邦人当中恢复的原因。犹太人会利用虚假将真理之光完全变暗,由此熄灭它。而外邦人不会这样,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信之真理;人们无法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变暗,并熄灭之。
由于现在要重建一个新教会,所以为了形成它,就拣选了那些能植入良善和真理的人。对他们来说,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一切知识都被抹除了,他们成了外在偶像崇拜者,和外邦人一样。至于他拉和亚伯兰,前面(1356, 1363节)已说明,他们就是这种人;也就是说,他们拜别神,不知道耶和华,因而不知道何为信之良善和真理。因此,他们比叙利亚中尚有知识或认知存留于其中的其他人更适合接受真理的种子。知识或认知仍存留在一些人中间,这一事实从来自叙利亚的巴兰明显看出来;他不仅拜耶和华,还献祭,同时也是一位先知。这些就是本节所包含的东西,即:内在敬拜被抹除,成了完全的偶像崇拜。
4689.“向我的捆下拜”表敬拜。这从“下拜”和“约瑟的捆”的含义清楚可知:“下拜”是谦卑的表现(参看2153节),因而是指敬拜;“约瑟的捆”在此是指关于主的神性人身的教义(4686节),因而表示那些处于教会更内在部分之人所敬拜的神性人身。但那些更外在的人,也就是那些持守分离之信的信徒,则尽可能地远离对它的敬拜。与仁分离之信之所以导致缺乏这种敬拜,是因为如前所述,主存在于仁爱中,并且若不通过仁爱,就不存在于信仰中;事实上,仁爱是实现联结的媒介。没有良善的真理算什么呢?没有意愿的理解力算什么呢?因此,没有仁爱的信仰又算什么呢?或没有其本质的信心算什么呢?
持守与仁分离之信的信徒根本不敬拜主的神性人身,这一事实从具有这种秉性、从基督教界进入来世的人向我清楚显明,我曾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交谈过。因为在来世,说话的是人们的心,而不像在世上那样是他们的口唇。在那里,每个人的思维都被交流,远远比用世上的任何语言交流清晰得多;除了所想和所信的外,谁不也许说任何话。有许多在世时传讲过主的人到了来世竟完全否认祂。有人若问他们为什么目的或原因传讲祂,表面上还以神圣的形式敬拜祂,就会获知,他们之所以如此行,是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所需,还因为他们由此能获得重要地位和财富。那些不传讲祂,却承认祂的人如此行,是因为他们出生在教会,若出言反对宗教,就会担上坏名声。来自基督教界的人没有一个知道主的人身是神性;几乎没有人知道唯独祂统治天堂和宇宙,更不知道祂的神性人身是天堂中的全部。事实的确如此,这一点已被清楚揭示出来,因为主预见基督教会将从仁转向信,由此与祂分离,进而不仅弃绝,还亵渎从祂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圣。因为与仁分离之信只会做这种事。
如今信与仁分离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教会因各自的信条而彼此分离,凡所信的不同于他们的信条所教导的之人都被逐出教会,还受到诬蔑。但是,行事像强盗,毫无怜悯地剥夺他人财物的人,只要不明目张胆地这样做,或不欺骗邻舍,或败坏仁爱的名声,或犯下奸淫,反而仍被称为基督徒,因为他经常参加教会圣事,照教义说话。由此明显可知,如今,构成教会的是教义,而非生活;与信仰联结的果实只在他们的教义里,根本不在他们的头脑中。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